為何普教中?

圖片來源:明報

最近熹媽所在的不同媽媽群組,都在熱烈討論著報讀幼稚園的事情,話題更延伸到應該替小朋友報讀「普教中」還是「粵教中」的小學、甚至中學(WHAT?! 小朋友兩歲咋喎!),實在令人費剎思量。

支持「普教中」的媽媽認為「普教中」能夠做到言文一致,即「我手寫我口」,繼而幫助小朋友提升中文水平;另外,有些媽媽又認為無論現在或者將來,中港的交流只會增加並不會減少,若然還像他們以「歪」少少讀音就當作普通話來溝通,鐵定不能生存云云。

教育熹熹是熹媽終生的責任,決不能隨波逐流,故此熹媽非常堅持在做任何決定之前,一定要搜集足夠的資料,做足功課,再經過消化、思考,以權衡優劣(正如熹媽之前的文章一樣,據理力爭地堅持要用正體字學習中文,傳送門:https://parentlicenses.hk/?p=2131)。有些重要事情,若然決定錯了、起步錯了,就真的恨錯難返。

熹媽小時候就讀的學校都是「粵教中」,以母語教學會考中文科亦能夠毫無障礙地考獲好成績。當現在有人鼓吹「普教中」的時候,熹媽更想(或者我係包咬頸嘅…)證明用廣東話學中文是沒有問題的。

現任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去年曾經表示:「我母語是廣東話,很多時學界都在爭議的是,應該用普通話還是廣東話去教授中文呢?我的看法是,廣東話對香港而言是優勢,很多人亦表示是要用廣東話才可帶出古詩詞歌賦的韻味,但同一時間,在日常用語和生活中,若然能夠用多點普通話表達,是否會更好呢?」

局長更質疑說道:「全球沒有一個地方以廣東話學中文,可能(除香港外)只有澳門,即是說,而全球將來的中文發展,是以普通話為主,若人口只有七百萬的香港繼續用廣東話學中文,長遠而言,會否失去優勢?這需要由專家研究。」

這局長的字裹行間透露了他真正考慮的只有「經濟」而非「教育」,說實話,難道「發展」、「優勢」、「多少人用廣東話這語言」等等是教育一個小朋友最優先及最重要的考慮因素嗎?「教育」是一門那麼膚淺的學問嗎?

熹媽並不是教育學者,但勉強也算是知識份子,曾經歷過三年大學生涯,有正常的邏輯思考,讓我嘗試擊破支持「普教中」的論點。

「我手寫我口」是推行普教中的最大教育理據,以前曾經被老師改正「我走先」、「不緊要」等廣東話口語,的確令熹媽曾以為用普通話學中文會有助改善,但後來熹媽留意到普通話亦有所謂的口語、俚語,例如「優化」、「一次性」、「立交橋」等等,這些文字不全然是正確的書面語,可見「我手寫我口」並不是必然,支持理據自然不攻自破;況且文句通順不等同於寫作好,寫作還要看內容和佈局,有時候文章結構比文筆流暢更為重要。

當「普教中」過於強調不用轉換文法,反而就會令學生忽略思考,反倒令他們書寫中文時有誤;雖然「粵教中」不能「我手寫我口」,但學生經過建立了這個轉換的概念,反而更會著意將口語轉換為書面語,從中訓練到學生思考力,既不影響他們文筆造句,亦可令他們更小心地處理句子結構。

香港向來都是一個國際化城市,很多地方都並非單一語境,亦從來不需要因學習某一種語言而放棄或犧牲,甚至取締另一語言能力,重點是家長以甚麼教育方式去教導小朋友。如果刻意要為遷就小朋友而以普通話溝通,但家長又不擅長普通話,這只會延誤了小朋友處理語言的進度,更甚是會影響小朋友的思考能力。試問一下自己,你平常無意識時是用什麼語言思考?這用來思考的語言正正就是你的母語。我們現在談的是教育,用母語去教導小朋友就是最重要、最自然、最容易掌握和最有效率的,我們手上有這最豐厚重要的資源,為甚麼還要摒棄呢?

熹媽翻查一下過去的資料,早於2002年,培道小學的研究指出轉用普教中後中文科成績倒退或不變,亦有曾試行普教中之學校,檢討後發現整體成效未見顯著,於是回歸廣東話教中文。

你,又會如何選擇呢?

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《生仔要考牌系列》立場



作者:Mavis Wong
FB:湊熹攻略。湊熹媽媽

error: